后唐明宗特命名,魏刺史子久泻停。
闹羊花配斑秃愈,续筋接骨软疣平。
动脉粥样硬化防,降毒补肾聋复听。
【形态采制】
骨碎补是水龙骨科多年生附生植物槲蕨的干燥根状茎。槲蕨为附生植物,根状茎肥厚多肉,横走,密覆鳞片,鳞片线状凿形,边缘流苏状。叶2型,营养叶鳞片状,斜贴于根茎上,可聚集腐殖质和水分,无柄,红棕色,常干膜质,阔卵形,长5~7厘米,宽3~6厘米,顶端短尖,上部羽状浅裂,裂片三角形,长1~1.5厘米,叶脉明显;孢子叶革形,轮廓为长方形,连柄长25~40厘米,叶柄具狭翅,与根状茎有关节相连,叶片羽状深裂,裂片7~13对互生,披针形,长7~9厘米,宽2乍3厘米,顶端短尖或钝,基部裂片明显缩短呈耳状,叶脉明显,小脉连成长方形网眼。孢子囊群大,圆形,沿裂片中脉排成2~4行,无囊群盖,环带有13个细胞。孢子两面形。常附于老树上或林中岩石上。主产浙江、湖北、广东、广西、陕西、甘肃、青海,全年可采挖。去泥干燥,火燎去茸毛炮制即可。别名过山龙、石毛姜、石岩姜、毛生姜、猴姜、软碎补。
【传说故事】
《本草纲目》记载:“魏刺史久泻,垂殆。予用此药末人猪肾中煨熟与食,顿止。盖肾主大小便,久泻属肾虚,不可专从脾胃也。”
后唐明宗外出围猎,突然一金钱豹窜出,宠妃因惊吓而摔下马,筋断骨裂,鲜血直流。当时御医不在身边,一名卫士从岩石上采集一种草药,捣烂敷之,血痛立止。次又断骨接续而愈,这药均起很大作用。皇帝大喜,特命名“骨碎补”。
最近更新时间:2015-01-1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