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鉴定中药材名】萆薢
【药材来源鉴定】本品为薯蓣科植物粉背萆薢Dioscorea collettii Hook.f.var.hypoglauca(Palibin)Pei et C.T. Ting、绵萆薢Dioscorea spongiosa J.Q. Xi,M. Mizuno et W.L.Zhao或福州薯蓣Dioscorea futschauensis Uline ex R.Knuth的干燥根茎。前者药材称粉萆薢,后二者药材称绵萆薢。
【药材历史考证】萆薢的始载本草为《神农本草经》。《名医别录》云:“生真定山谷。”《本草经集注》云:“今处处有,亦似菝葜而小异,根大,不甚有角,节色小浅。”以上本草所述萆薜,可能为菝葜属植物。《新修本草》云:“此药有二种:茎有刺者,根白实;无刺者,根虚软,内软者为胜,叶似薯蓣,蔓生。”《本草图经》曰:“今成德军所产者,根亦如山芋,体硬,其苗引蔓,叶似荞麦,子三棱,不拘时月采。”由此看来,在唐代《新修本草》中已出现了两类萆薢并用的情况。一类茎有刺者应为菝葜属植物;另一类茎无刺、叶似薯蓣、蔓生者,应为薯蓣属植物。而以上《本草图经》所述,应为薯蓣属植物,与本品原植物基本相符。
【植物形态鉴定】
1.粉背萆薢多年生缠绕草本。根茎横走,须根细长。茎左旋。叶互生,有叶柄;叶片三角形或卵圆形,顶端尖,边缘波状或近全缘,有时边缘呈半透明干膜质,下面常具白粉,干后上面常变成黑色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。雄花序单生或簇生于叶腋中,雄花无梗;花被6裂,雄蕊3,生于花被管上,花丝较短,花开放后药隔的宽约为花药的一半,退化雄蕊常只有花丝,雌花序穗状,子房长圆柱形,柱头3裂。蒴果三棱形,两端平截,顶端与基部通常等宽。种子2,生于中轴中部,成熟时周围有薄膜状翅。花期5~8月,果期6~10月。
2.绵萆薢与粉背萆薢主要区别特征:根茎粗壮而质地疏松,直径3~6cm,干后呈海绵状;雄花长约3mm,有短梗,花被黄色。
3.福州薯蓣与粉背萆薢主要区别特征:根茎质硬而细,直径1~3.5cm,干后粉质;雄花长4~5mm,有梗,花被黄色而干后变为黑色。
【药材性状鉴定】
1.粉萆薢:本品为不规则的薄片,边缘不整齐,大小不一,厚约0.5mm。有的有棕黑色或灰棕色的外皮。切面黄白色或浅灰棕色,维管束呈小点状散在。质松,略有弹性。气微,味辛、微苦。
2.绵萆薢:本品为不规则的斜切片,边缘不整齐,大小不一,厚2~5mm。外皮黄棕色至黄褐色,有稀疏的须根残基,呈圆锥状突起。切面灰白色至浅灰棕色,黄棕色点状维管柬散在。质疏松,略呈海绵状。气微,味微苦。
【药材显微鉴定】
1.粉萆薢本品横切面:外层为多列木栓化细胞。皮层较窄,细胞多切向延长,壁略增厚,壁孔明显;黏液细胞散在,内含草酸钙针晶柬。中柱散有有限外韧型及类周木型维管束;薄壁细胞壁略增厚,具壁孔,细胞中含淀粉粒。
本品粉末黄白色。淀粉粒单粒圆形、卵圆形或长椭圆形,直径5~32μm,长至40μm,脐点点状或裂缝状;复粒少数,多由2分粒组成。厚壁细胞众多,壁木化,纹孔明显,有的类似石细胞,多角形、梭形或类长方形,直径40~80μm,长至224μm。草酸钙针晶束长64~84μm。
2.绵萆薢本品粉末淡黄棕色。淀粉粒众多,单粒卵圆形、椭圆形、类圆形、类三角形或不规则形,有的一端尖突,有的呈瘤状,直径10~70μm,脐点裂缝状、人字状、点状,层纹大多不明显。草酸钙针晶多成束,长90~210μm。薄壁细胞多角形,椭圆形或长方形,壁略增厚,纹孔明显。木栓细胞棕黄色,多角形,壁平直。
【药材理化鉴定】粉萆薢取本品粉末10g,加水100ml,浸泡过夜,置60℃水浴中加热10分钟,趁热滤过。取滤液各2ml,分置二支试管中,一管加氢氧化钠试液2ml,另一管加盐酸溶液(1~20)2ml,密塞,用力振摇1分钟,含碱液管的泡沫比含酸液管高达数倍。
【生境分布】于山坡、谷地、林下、林缘水沟边或灌丛中。粉背萆薢分布于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浙江、安徽、福建、江西、台湾等省区。绵萆薢分布于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浙江、福建、江西等省区。福州薯蓣分布于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浙江等省区。
【采集加工】秋、冬二季采挖,除去须根,洗净,切片,晒干。于贵州、湖南、云南、浙江、安徽等省区。
【饮片炮制】除去杂质,筛去灰屑,大块洗净,稍润,切片,晒干。
【性能功用】苦,平。归肾经、胃经。利湿去浊,祛风通痹。用于淋病白浊,白带过多,湿热疮毒,腰膝痹痛。内服:9~15g,水煎服。外用:适量,煎水熏洗。
【附注】置干燥处贮藏。
最近更新时间:2015-06-2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