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鉴定中药材名】鹅不食草
【药材来源鉴定】本品为菊科植物鹅不食草Centipeda minima(L.) A. Braun et Aschers.的干燥全草。此草气味辛辣,鹅不食之,故名鹅不食草。
【药材历史考证】鹅不食草又名石胡荽,据《嘉祐本草》记载,本品的始载本草为孟诜《食疗本草》。以后的《本草拾遗》、《四声本草》、《食性本草》、《日华子本草》均有记载。《嘉祐本草》曰:“石胡荽,寒,无毒。通鼻气,利九窍,吐风痰。……俗名鹅不食草。”《本草纲目》曰:“石胡荽,生石缝及阴湿处小草也。高二三寸,冬月生苗,细茎小叶,形状宛如嫩胡荽。其气辛熏不堪食,鹅亦不食之。夏开细花,黄色,结细子。极易繁衍,僻地则铺满也。”根据以上本草所述考证,与鹅不食草相符。
【植物形态鉴定】一年生小草本,高5~20cm,揉碎有辛辣气味。茎多分枝,匍匐状。叶互生,无柄;叶片楔状倒披针形,长7~18mm,顶端钝,基部楔形,边缘有少数锯齿。头状花序扁球形,直径约3mm,单生于叶腋,近无花序梗;总苞半球状;总苞片2层,椭圆状披针形,绿色,边缘透明膜质,外层较大;边缘花雌性,多层,细管状,长约0.2mm,淡黄绿色;盘花两性,管状,长约0.5mm,淡紫红色。瘦果椭圆形,长约1mm,无冠毛。花果期4~10月。
【药材性状鉴定】本品缠结成团。须根纤细,淡黄色。茎细,多分枝;质脆,易折断,断面黄白色。叶小,近无柄;叶片多皱缩、破碎,完整者展平后呈匙形,表面灰绿色或棕褐色,边缘有3~5个锯齿。头状花序黄色或黄褐色。气微香,久嗅有刺激感,味苦、微辛。
【药材显微鉴定】叶横切面:上表皮细胞略切向延长。栅状组织1列;海绵组织细胞类圆形。下表皮腺毛较多,并有非腺毛,由4~6个细胞组成,长560~750μm,基部细胞直径40~60μm,向上逐渐变小,顶端细胞窄细,扭曲成鞭状。上表皮表面观;壁略波状弯曲。腺毛头部由2个细胞组成,长径32~44μm,短径约20ym,气孔不定式。
茎横切面:表皮细胞1列,类方形或略切向延长,壁略厚,外覆角质层。皮层细胞5~8列,细胞间隙较大。韧皮部外侧有纤维4~15个成束,弱木化,直径8~16μm,壁厚3~4μm。木质部导管数列,径向排列,木化。射线弱木化。中央有大形髓部。
【药材理化鉴定】取本品粉末1g,加乙醇10ml,在水浴上回流加热10分钟,乘热滤过。滤液供以下试验。
①取滤液1ml,放入小试管中,在水浴上挥去乙醇,加氯仿1ml,浓硫酸Iml,待两液分层后,氯仿层呈青色,硫酸层呈绿色荧光。(检查甾类)
②取滤液1ml,放入小蒸发皿中,于水浴上蒸干,加醋酸酐一浓硫酸(19:1)试剂两滴,混匀,产生黄色,后转变为红色一紫色一青色一污绿色。(检查甾类)。
【生境分布】生于路旁、荒野阴湿处。分布于辽宁、吉林、黑龙江、河北、山西、内蒙古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福建、江西、山东、台湾、云南、贵州、四川、西藏等省区。
【采集加工】夏、秋二季花开时采收,洗去泥沙,晒干。
【饮片炮制】除去杂质,切段,干燥。
【性能功用】辛,温。归肺经、肝经。通鼻窍,止咳。用于风寒头痛,咳嗽痰多,鼻塞不通,鼻渊流涕。内服:6~9g,水煎服。外用:适量,煎水熏洗。
【附注】置通风干燥处贮藏。
最近更新时间:2015-06-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