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鉴定中药材名】大腹皮
【药材来源鉴定】本品为棕榈科植物槟榔Areca catechu L.的干燥果皮。因其果皮形如大腹,又可治疗气滞湿阻、脘腹胀大,故名大腹皮。
【药材历史考证】槟榔的始载本草《李当之药录》云:“槟榔,一名宾门。”大腹皮药名的始载本草为候宁极《药谱》。孙思邈云:“槟榔皮,鸠鸟多栖此树上,宜先酒洗,仍以大豆汁洗,方可用。”《本草纲目》曰:“大腹子出岭表、滇南,……收其皮入药,皮外黑色,皮内皆筋,丝如椰子皮。”以上本草所述,与现今所用大腹皮原植物相符。
【植物形态鉴定】常绿乔木,高10~18m,不分枝,叶脱落后形成明显的环纹。羽状复叶,长1.3~2m,光滑,丛生于茎顶,叶轴三棱形,小叶披针状线形或线形,长30~60cm,宽2.5~6cm,先端渐尖,具不规则分裂,基部较狭,两面光滑。
肉穗花序生于最下一叶的叶鞘束下;具佛焰苞状大苞片,长倒卵形,长约40cm,光滑,花序多分枝;花单性,雌雄同株,均无柄;雄花小,多数,花被6,雄蕊6,退化雌蕊3;雌花较大而少,退化雄蕊6,花柱3,短小。坚果卵圆形或长圆形,长5~6cm,基部具宿存的花被,熟时橙黄色。每年开花2次,花期3~8月,冬花不结果;果期12月至翌年2月。
【药材性状鉴定】
1.大腹皮:略呈椭圆形或长卵形瓢状,长4~7cm,宽2~3.5cm,厚0.2~0.5cm。外果皮深棕色至近黑色,具不规则的纵皱纹及隆起的横纹,顶端有花柱残痕,基部有果梗及残存萼片。内果皮凹陷,褐色或深棕色,光滑呈硬壳状。体轻,质硬,纵向撕裂后可见中果皮纤维。气微,味微涩。
2.大腹毛:略呈椭圆形或瓢状。外果皮多已脱落或残存。中果皮棕毛状,黄白色或淡棕色,疏松质柔。内果皮硬壳状,黄棕色至棕色,内表面光滑,有时纵向破裂。气微,味淡。
【药材显微鉴定】本品粉末黄白色或黄棕色。中果皮纤维成束细长,直径8~15ym,微木化,纹孔明显,周围细胞中含有圆柱状硅质块,直径约8μm。内果皮细胞呈不规则多角形、类圆形或椭圆形,直径48~88μm,纹孔明显。
【生境分布】均为栽培。产于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福建、台湾、云南等省区。
【采集加工】冬季至次春采收未成熟的果实,煮后干燥,纵剖两瓣,剥取果皮,习称“大腹皮”;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,煮后干燥,剥取果皮,打松,晒干,习称“大腹毛”。
【饮片炮制】
1.大腹皮:除去杂质,洗净,切段,干燥。
2.大腹毛:除去杂质,洗净,干燥。
【性能功用】辛,微温。归脾经、胃经、大肠经、小肠经。下气宽中,行水消肿。用于湿阻气滞,脘腹胀闷,大便不爽,水肿胀满,脚气浮肿,小便不利。内服:4.5~9g,水煎服。
【附注】置阴凉干燥处贮藏。
最近更新时间:2015-06-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