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鉴定中药材名】栝楼根
【药材来源鉴定】本品为葫芦科植物栝楼Trichosanthes kirilowii Maxim.或中华栝楼(双边栝楼)Trichosanthesrosthornii Harms的干燥根。天花,即雪花。其根制粉,洁白如雪,入药性寒,故名天花粉。
【药材历史考证】栝楼根的始载本草《神农本草经》曰:“栝楼根,味苦,寒。主消渴,身热,烦满,大热。补虚安中,续绝伤。一名地楼。”《名医别录》曰:“栝楼根,无毒,主除肠胃中痼热,八疸,身面黄,唇干,口燥,短气,通月水,止小便利,一名果裸,一名天瓜,一名泽姑。实,名黄瓜,主胸痹,悦泽人面。茎叶,疗中热伤暑。生洪农山谷及山阴地,人土深者良。生卤地者有毒。二月、八月采根,曝干,三十日成。”《草经集注》云:“出近道,藤生,状如土瓜而叶有叉,……根人士六七尺,大二三围者,服食亦用之。”《新修本草》云:“今用根作粉,大宜服石,虚热人食之。作粉如作葛粉法,洁白美好。今出陕州者,白实最佳。”《日华子本草》亦名之“栝楼根”。
《本草图经》曰:“今所在有之。实名黄瓜。……根亦名白药,皮黄肉白。三、四月内生苗,引藤蔓。叶如甜瓜叶,作叉,有细毛,七月开花,似葫芦花,浅黄色。实在花下,大如拳,生青,至九月熟,赤黄色。二月、八月采根,刮去皮,曝干,三十日成。其实有正圆者,有锐而长者,功用皆同。其根惟岁久人士深者佳。卤地生者有毒。”《本草图经》又曰:“天花粉,生明州。味苦,寒。无毒。主消渴,身热,烦满,大热。补气安中,续绝伤,……十一月、十二月采根用。”以上所述功效与《神农本草经》所述栝楼根基本相同。
《证类本草》曰:“栝楼主消渴,古方亦单用之。”《证类本草》又引孙思邈作粉法:“深掘大根,厚削皮至白处,寸切之,水浸,一日一易水,经五日取出,捣烂研,以绢袋盛之,澄滤令极细如粉,去水。服方寸匕。日三、四服。亦可作粉粥,乳酪中食之,并宜。”《本草纲目》曰:“其根作粉,洁白如雪,故谓之天花粉。苏颂图经重出天花粉,谬矣,今削之。”《本草纲目》又曰:“其根直下生,年久者长数尺。秋后掘者结实有粉。夏月掘者有筋无粉,不堪用。”
李时珍引《雷公炮炙论》曰:“用根亦取大二三围者,去皮捣烂,以水澄粉用。”李时珍又引周定王曰:“秋冬采根,去皮寸切,水浸,逐日换水,四五日取出,捣泥,以绢袋滤汁澄粉,晒干用。”
根据以上所述考证,栝楼根即为本品。栝楼在古代又名天瓜,天瓜与天花音极相近,天瓜有可能是音似而讹传成天花。因其可制粉用,故得名天花粉。再说,天花粉之名也有一定意义,其中的天花二字,有雪花之义。因其根制粉,洁白如雪,入药性寒,故得其名。结合以上本草所述的栝楼根制粉使用方法,我们认为古代天花粉,也是指用栝楼根加工制成的药食两用之粉。因此,我们将其根定名为古代本草著作和医典中通用名称栝楼根更为确切。
【植物形态鉴定】攀援藤本,长达10米;块根圆柱状,粗大肥厚,富含淀粉,淡黄褐色。茎较粗,多分枝,具纵棱及槽,被白色伸展柔毛。叶片纸质,轮廓近圆形,长宽均约5~20厘米,常3~5 (-7) 浅裂至中裂,稀深裂或不分裂而仅有不等大的粗齿,裂片菱状倒卵形、长圆形,先端钝,急尖,边缘常再浅裂,叶基心形,弯缺深2~4厘米,上表面深绿色,粗糙,背面淡绿色,两面沿脉被长柔毛状硬毛,基出掌状脉5条,细脉网状;叶柄长3~10厘米,具纵条纹,被长柔毛。卷须3~7歧,被柔毛。
花雌雄异株。雄总状花序单生,或与一单花并生,或在枝条上部者单生,总状花序长10~20厘米,粗壮,具纵棱与槽,被微柔毛,顶端有5~8花,单花花梗长约15厘米,花梗长约3毫米,小苞片倒卵形或阔卵形,长1.5~2.5 (-3) 厘米,宽1~2厘米,中上部具粗齿,基部具柄,被短柔毛;花萼筒筒状,长2~4厘米,顶端扩大,径约10毫米,中、下部径约5毫米,被短柔毛,裂片披针形,长10~15毫米,宽3~5毫米,全缘;花冠白色,裂片倒卵形,长20毫米,宽18毫米,顶端中央具1绿色尖头,两侧具丝状流苏,被柔毛;花药靠合,长约6毫米,径约4毫米,花丝分离,粗壮,被长柔毛。雌花单生,花梗长7.5厘米,被短柔毛;花萼筒圆筒形,长2.5厘米,径1.2厘米,裂片和花冠同雄花;子房椭圆形,绿色,长2厘米,径1厘米,花柱长2厘米,柱头3。
果梗粗壮,长4~11厘米;果实椭圆形或圆形,长7~10.5厘米,成熟时黄褐色或橙黄色;种子卵状椭圆形,压扁,长11~16毫米,宽7~12毫米,淡黄褐色,近边缘处具棱线。花期5~8月,果期8~10月。
【药材性状鉴定】本品呈不规则圆柱形、纺锤形或瓣块状,长8~16cm,直径1.5~5.5cm。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,有纵皱纹、细根痕及略凹陷的横长皮孔,有的有黄棕色外皮残留。质坚实,断面白色或淡黄色,富粉性,横切面可见黄色木质部,略呈放射状排列,纵切面可见黄色条纹状木质部。气微,味微苦。
【药材显微鉴定】根横切面:
1.栝楼木栓层为14~20列木栓细胞,黄色。皮层有1~4列石细胞断续排列成环,石细胞长方形、椭圆形或多角形,长至180μm,直径至140μm。韧皮部较窄。形成层不明显。木质部宽广,导管3~5(~10)个成群,或单个散在,直径360μm,次生木质部束常排列为一次二歧状,初生木质部导管附近常有木间韧皮部。本品薄壁细胞含淀粉粒。
2.中华栝楼石细胞类方形或不规则形,边缘常有短角状突起或分枝状,长至250μm,直径至100μm;导管直径至465μm。
粉末特征:
1.栝楼淡黄白色。①淀粉粒单粒较少,类圆形,直径5~35(~45)μm,脐点点状、短缝状或人字状,大粒层纹明显;复粒多见,由2~14(~18)分粒组成,常有1~3个大分粒与10多个小分粒复合。②石细胞类方形、类长方形、类三角形或类圆形,少数有短钝的突起或分枝,直径40~140μm,有的长达180μm,壁厚4~15(~20) tim,有的一侧壁较薄,纹孔、孔沟细密,层纹多不明显。③具缘纹孔导管多破碎,完整者直径约至400 ptm,具缘纹孔直径6~9μm,排列紧密。④木纤维多为纤维管胞,常碎断,直径30~50μm,壁厚4~8μm。此外,有木薄壁细胞及韧皮纤维。
2.中华栝楼淀粉粒直径2~50μm;复粒由2~9分粒组成。石细胞类方形或不规则形,边缘常有短角状突起或分枝状,长至250μm,直径至100μm。
【药材理化鉴定】取本品粉末2g,加50%乙醇20ml,超声处理30分钟,滤过,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。另取瓜氨酸对照品,加50%乙醇溶解,制成每Iml含Img的溶液,作为对照品溶液。照薄层色谱法试验,吸取上述供试品溶液6μl及对照品溶液1μl,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,以正丁醇一无水乙醇一冰醋酸一水(8:2:2:3)为展开剂,展开,取出,晾干,喷以茚三酮试液,在105℃烘至斑点显色清晰。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颜色的斑点。
【生境分布】中国分布于华北、中南、华东及辽宁、陕西、甘肃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分布于朝鲜、日本、越南和老挝。
【采集加工】秋、冬二季采挖,洗净,除去外皮,切段或纵剖成瓣,干燥。
【饮片炮制】略泡,润透,切厚片,干燥。
【性能功用】甘、微苦,微寒。归肺经、胃经。清热生津,消肿排脓。用于热病烦渴,肺热燥咳,内热消渴,疮疡肿毒。内服:10~15g,水煎服。本品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。
【附注】置通风干燥处贮藏。
最近更新时间:2015-07-04